合作客戶/
|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多孔陶瓷的造孔方法|發泡劑摻量對多孔陶瓷材料性能的影響> 仲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平衡和動態表面張力及應用性能研究(一)> 過硫酸鉀、K2S2O8對壓裂液破膠性能與表面張力的影響——實驗部分> 納米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顆粒的油水界面張力和接觸角測定及巖心驅替實驗——摘要、材料與方法> 動態測量純凈水和硅油、純凈水和乙酸乙酯液體間界面張力> 免罩光水性素色面漆配方、制備方法及步驟> 混合型烷醇酰胺復雜組成對油/水界面張力的影響規律(一)> 農藥霧滴霧化與在玉米植株上的沉積特性研究> 化學學得好,杯子刷的更干凈?> DHSO、AGE、TMHC構建陽離子有機硅表面活性劑DAT防水鎖性能(一)
推薦新聞Info
- 
                            > 氣凝膠的合成方法及干燥方法一覽> 表面活性劑對?納米碳纖維CNFs在水性體系中分散性的影響(二)> 表面活性劑對?納米碳纖維CNFs在水性體系中分散性的影響(一)> 納米熔鹽形成機理、表面張力測定及影響因素研究(三)> 納米熔鹽形成機理、表面張力測定及影響因素研究(二)> 納米熔鹽形成機理、表面張力測定及影響因素研究(一)> ?《Nature》論文致謝欄常客:超微量天平的生物膜研究顛覆性應用> 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不同時間后產物的界面張力、剪切黏度(二)> 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不同時間后產物的界面張力、剪切黏度(一)> 耐擦刮無膠消光膜制備方法、高表面張力與收解卷順暢性的平衡(二)
不同水油黏度比條件下乳化對3種稠油復合體系的影響(三)
來源: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瀏覽 896 次 發布時間:2025-02-27
為驗證上述判斷,同時確定上述界限值,補充了水油黏度比分別為0.010,0.100和0.200條件下的驅油實驗,模型參數及采收率結果匯總如表2和圖5所示。
	
由表2和圖5可見,隨著水油黏度比增大,3種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均先快速升高,后逐漸減緩。更為關鍵的是,3種復合體系的采收率差異越來越小,存在一個水油黏度比界限為0.200:①當水油黏度比小于該界限,為0.010,0.045和0.100時,1#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15.9%,21.2%和26.0%;2#乳化復合體系采收率增幅分別為17.1%,24.5%和27.3%,較1#高1.2%,3.3%和1.3%,乳化復合體系僅略優于傳統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3#雙效復合體系采收率增幅分別為20.6%,27.9%和29.6%,較1#高4.7%,6.7%和3.6%。在超低界面張力基礎上增強體系乳化性能,能夠明顯改善驅油效果。因此,在該水油黏度比下,乳化對稠油復合驅具有較明顯的貢獻。②當水油黏度比大于等于該界限,為0.200和0.460時,3種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29.7%,30.0%,31.7%和33.6%,33.8%,34.5%,3種復合體系驅油效果相差較。
	 
表2復合體系驅油模型參數及采收率結果
圖5不同水油黏度比下3種復合體系采收率增幅
	
2.4不同性能體系泡沫復合驅油對比
	
不同水油黏度比下的復合體系驅油結果(圖5)同時證明,增大水油黏度比和擴大波及對稠油化學驅至關重要。因此,研究中考慮通過水氣交替的方式引入泡沫(交替注入0.3PV復合體系和0.3PV空氣,單個復合體系段塞或空氣段塞尺寸為0.1PV),輔助復合體系擴大對稠油的波及。在水油黏度比分別為0.010,0.045,0.100,0.150和0.460時,開展了不同性能體系泡沫復合驅油實驗,判斷泡沫輔助下復合體系乳化對稠油驅替的影響,并與單獨復合體系驅油對比。實驗模型參數及采收率結果如表3和圖6所示。表3泡沫復合驅模型參數及采收率結果
	 
圖6不同水油黏度比下3種泡沫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
	 
	
隨著水油黏度比的增大,3種泡沫復合體系采收率增幅的差異逐漸減小,水油黏度比界限為0.150:①當水油黏度比小于該界限,分別為0.010,0.045和0.100時,1#超低界面張力泡沫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25.6%,31.6%和37.8%;2#乳化泡沫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21.6%,27.2%和32.6%,較1#采收率增幅低,1#超低界面張力泡沫復合體系驅油效果強于2#乳化泡沫復合體系,后者不能替代前者;3#雙效泡沫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34.8%,40.0%和40.7%,較1#高9.2%,8.4%,2.9%;可見,在超低界面張力基礎上增強體系乳化性能,能夠明顯改善驅油效果。
	
因此,在該水油黏度比下,乳化對稠油泡沫復合驅具有較明顯的貢獻。②當水油黏度比大于等于該界限,分別為0.150和0.460時,1#,2#和3#泡沫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38.3%,38.2%,40.7%和39.4%,39.2%,41.0%,3種泡沫復合體系驅油效果相差較小,乳化的貢獻較小,泡沫復合體系設計中不應過分強調乳化性能。此外,對比復合驅(表2,圖5)和泡沫復合驅(表3,圖6)可見:①泡沫的引入確實能夠顯著提高稠油采收率,以水油黏度比0.010為例,1#,2#,3#復合體系驅油采收率增幅分別為15.9%,17.1%,20.6%,而泡沫復合體系分別為25.6%,21.6%,34.8%,顯著高于前者,相差幅度為9.7%,4.5%,14.2%,這說明泡沫復合驅在稠油驅替方面極具潛力。②與單一復合體系相比,泡沫復合體系驅替稠油對體系乳化性能的要求降低,能夠將乳化性能要求的界限從水油黏度比為0.200減小至0.150。
	
3、結論
	
乳化降黏對稠油復合驅的影響存在以水油黏度比0.200為界限的2個不同區域:小于該界限時,乳化復合體系和雙效復合體系強于單一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乳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復合體系對稠油的驅替效果;大于等于該界限時,3種復合體系驅油效果相近,乳化對驅油的貢獻顯著減小,甚至可以忽略。泡沫復合驅較單獨復合體系驅采收率增幅顯著提高,是極具潛力的稠油驅替方式,并且其可將稠油驅替對復合體系乳化性能的要求界限即水油黏度比從0.200減小到0.150。在稠油復合驅中,應依據水油黏度比的差異,確定對復合體系性能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強調體系的乳化性能。
	






 
  
  
  
 